娱乐平台开户送彩
热门搜索:

1958年,25万志愿军回国后如何安置?杨勇和粟裕提出的建议被采纳

发布日期:2025-04-13 09:12 浏览次数:111

在抗美援朝那场战争里,中国人民志愿军表现出了极为厉害的军事水平,把以前老是张狂得不得了的美军给打得大败。这可是一场了不起的胜利,志愿军在人类反抗侵略的历史当中,重重地画上了很出彩的一笔,就连当时号称世界头号军事强国的美国,最后也只能在停战协定上签下字来。

美国那边负责签字的代表是四星上将马克·韦恩·克拉克。等他在停战协定上把自己名字写好之后,整个人看着特别沮丧,还忍不住唉声叹气地说道:

我是美国的将军,还是头一个在没取得胜利的停战协定上签字的。

1953年7月27日上午10点,停战协定正式签了字,打了好多年仗的朝鲜这才又平静下来。过了12个小时,朝鲜这块土地上所有敌对的行为就都停了。可实际上,那种紧张得像要拔剑张弓似的气氛并没有马上就没了。驻扎在南朝鲜的“联合国军”,压根就没显出要马上撤走的意思。

【迟迟不肯离去的“联合国军”】

停战协定是签完了,可李承晚压根儿就没在那上头签字。李承晚对停战这事儿心里老大不乐意了,一直都还对北朝鲜怀着敌意,好几十万的南朝鲜军队照旧给北朝鲜带来特别大的威胁。关键是,以美国带头的那支“联合国”军,在停战协定签完之后,磨磨蹭蹭就是不肯走,虽说每年也在一点一点地撤兵,可这进度慢得很。

当时局势说变就变,北朝鲜人民面临着侵略者的威胁。志愿军,在签了停战协定之后,没办法马上就从朝鲜撤出来。为啥?得跟着“联合国军”撤离的步调走,一批一批地、慢慢地撤。到了1957年年底的时候,还有好几十万志愿军留在朝鲜,就是为了帮北朝鲜人民镇住那些一直对他们虎视眈眈的“联合国军”和南朝鲜军。

志愿军待在朝鲜的那几年,军费供给啥的全是中国这边自己承担,压根没让北朝鲜操一点心,没给人家添任何负担。不但如此,在搞基础设施建设这块儿,志愿军可出了大力气去帮北朝鲜。给架起了好几千座桥,还盖了几万间房子,另外还帮着北朝鲜建起了好几座特别重要的大型水利工程。

1954年那会,之前“联合国军”搞侵略,这就使得北朝鲜好多土地都荒了,没人去种。巧的是又赶上闹天灾,这么一来就引发了一场饥荒,波及的范围可广了。北朝鲜的老百姓一下子就到了粮食特别紧缺的危险关头。这时候志愿军战士们主动想办法省吃俭用,通过这种方式节省出来不少粮食,然后把这些粮食分给北朝鲜的老百姓,大家一起努力渡过这个难关。

志愿军和北朝鲜百姓相处得特别融洽,双方都是真心对待彼此,所以志愿军特别受北朝鲜百姓的喜爱和敬重。不过,再好的相聚也总有分别的时候,志愿军在朝鲜驻军的日子越来越长,到后来,驻扎在朝鲜的那几十万志愿军战士,也到了要全部撤回国内的时候。

实际上,打从停战协定签了之后,志愿军年年都在按部就班地撤兵。志愿军待在朝鲜的那段时间,一直以来也都有着全部撤回来的念头,可苏联那边,从头到尾都不认可,反倒提议中国接着采取每年撤一部分的做法,就这么一点点地最终从朝鲜撤完。

为啥会出现这样的状况?主要就是因为以美国带头的“联合国军”一直赖在南朝鲜没撤走,还多次表明不撤离南朝鲜的这种态度,这让人心里很不踏实。所以,志愿军从北朝鲜撤出来的步调大体上得和“联合国军”从南朝鲜撤出来的步调保持一样,就是为了防备“联合国军”再动侵略的心思,免得让北朝鲜陷入被动的局面。

美国国务院情报给出的数据显示,在1957年7月这个时间点,朝鲜半岛两边兵力的比例差不多是7:6这样的情况。由此能看出,在停战协定签完之后的那几年当中,两边的兵力都是有意地保持在一种相对平衡的状态。

要是志愿军太早全面撤回去,那肯定会打破现有的平衡状态。谁也不敢打包票说,“联合国军”还有南朝鲜军队就不会又跨过三八线,再把战火给点起来。不过,随着两边对峙时间越来越长,金日成心里的想法慢慢有了改变。他巴望着最后还留在北朝鲜的那几十万志愿军能全部撤回到国内,这样就能把舆论压力甩给美国,逼得“联合国军”也早点从南朝鲜撤出去,好把这种长时间对峙的情况给解除掉。

1957年11月那会,正好是十月革命胜利四十周年的时候,好多领袖都在莫斯科相聚。就在这个当口,毛主席和金日成抓住机会,在9号那天下午4点一直到7点,展开了一场持续3个小时的会谈。

在那次会谈的时候,毛主席率先提出了要把派到北朝鲜的全部志愿军都撤回来的想法。金日成当时没马上表明态度,只是说会好好琢磨这件事。过了几天,毛主席和金日成又进行了第二次会谈,这一回金日成立马就给了肯定的回应,答应让中国把驻扎在朝鲜的全部志愿军都撤回去。

毛主席主动提出把驻扎在朝鲜的全部志愿军撤回来,原因主要有两点。其一,毛主席察觉到了金日成心里是希望志愿军撤回去的想法;其二,毛主席对当时的整体局势做了很充分的分析研究,觉得那时候的朝鲜已经有了相当稳固的边境防线,并且还拥有30万军队。另外,就算中国人民志愿军撤回来之后,要是美国和李承晚有那个胆子继续对朝鲜发动侵略的话,毛主席的态度很明确,志愿军依旧会像以往那样去帮助朝鲜人民的。

毛主席跟金日成首次会谈完了之后,没去休息,大晚上的就去找苏联驻华大使尤金了。毛主席把和金日成会谈的情况跟尤金说了说,还提到了志愿军在朝鲜驻扎,花的军费可不少这个事儿。

毛主席向来目光长远,对事情分析得极为透彻,在当时那种局势下做出的判断相当精准。所以,毛主席提出的有充分依据的建议,很快就获得了苏联那边以及金日成的认可,把志愿军全部从朝鲜撤回来这件事,就这么确定下来了。

【金日成提出的两套方案】

那这事该由谁来牵头搞,又得咋去落实?金日成回国以后,总共琢磨出了两套方案。在12月16号以及25号这两天,他先后分两次用写信的办法,把那两套方案拿给毛主席看了看。

《毛泽东年谱(1949—1976)》里有记载,金日成拿出的第一套方案是这样的:让朝鲜最高人民会议出面,向联合国提个建议,就是让“联合国军”和“中国人民志愿军”一块儿从朝鲜撤出去。能看出来啊,金日成的这套第一个方案,是想着让朝鲜来当这个“发起事儿的”,借助联合国的途径,达成在志愿军撤出朝鲜的时候,也能让“联合国军”跟着一块儿撤出去的这么个目标。

另外,金日成在相关方案里还明确给出了一个具体时间,也就是“1958年底”,把它当作志愿军全部从朝鲜撤离的最终时间节点。之后由周总理亲自前往朝鲜进行访问,从而把志愿军全部撤出朝鲜这件事彻底给解决掉。为了让大家阅读起来更方便,下面把部分原文给引用过来:

金日成提出的头一套方案可不是凭空就搞出来的,是有着一定的“历史根据”的。他在跟苏联驻朝鲜大使普扎诺夫通报相关情况的时候,就说起过头一套方案的历史根据是怎么回事:

1948年的时候,咱们给苏联政府发函,让他们把苏军撤出去,同时也给美国政府发函,要求美军撤出去。苏联政府很快就同意了,在1948年就把军队从北朝鲜撤了。可美国,撤军拖拖拉拉的,一直拖到1949年中期才撤。当时朝鲜以及世界上的舆论都是偏向苏联这边的。咱们觉得现在情况也差不多,要是中国朋友听了咱们的建议,那南朝鲜的老百姓还有全世界的舆论,都会给美国施加很大的压力,坚决要求美军从南朝鲜撤出去。

金日成提出的第一套方案,是有着相应的历史背景的,而且可行性还挺高。

在对金日成所提出的第一套方案展开讨论的这个过程当中,12月25日那天,金日成又给毛主席写了一封信,并且在这封信里,他还提出了第二套方案。

金日成先是提出了第一套方案,可没过几天又提出第二套方案,这是为啥?笔者查了好多史料,都没找到能回答这个问题的内容。因为压根就没有关于金日成为啥要提出第二套方案的相关史料记载,所以也只能依据现有的史料试着推断一下了。

我觉得,第一套方案和第二套方案,关键的不同点就在于是让谁来当这个“发起者”。这么讲吧,金日成之所以提出第二套方案,恐怕是觉得在第一套方案里,让朝鲜去充当撤兵问题的发起者不太合适,所以就改了主意,又弄出个第二套方案,建议让中国来提出撤兵这事。

瞧金日成提出两套方案的时间,中间隔了9天。有可能是金日成把第一套方案发出去后,老长时间都没等来中国的回应,他心里就起了变化,觉着中国可能是对第一套方案不太满意,这才又弄出了第二套方案。

当然了,这不过是笔者依据现有的资料所做的推测罢了。但不管笔者的推测对不对,之后的实际情况都已经表明,这种担忧完全就是没必要的,毕竟经过一番认真的商讨之后,毛主席最终还是更倾向于金日成所提出的第一套方案,也就是金日成一开始的那个想法。

就这事,毛主席特意给金日成回了封信,在信里跟金日成说得明明白白的,有关志愿军从朝鲜撤回来这档子事儿,让朝鲜那边先提出提议,然后中国这边再做出响应,这么着是比较合适的。

毛主席在认可金日成所提出的第一套方案之际,于信里也给出了若干自身的看法。就好比,金日成起初的想法是,让朝鲜最高人民会议给联合国发函,建议“联合国军”从朝鲜撤出去。

不过毛主席觉得,这么做存在一个不合适的地方,那就是会让人误会把联合国的成员都当成“敌对国”了,要知道驻扎在南朝鲜的那些所谓的“联合国军”,实际上也就牵扯到联合国里一小部分国家罢了。

毛主席的做法确实特别高明,他既指出了金日成所提方案存在的不足,还给出了挺合理的建议,同时又顾及到了金日成的想法,让金日成不会心里觉得不舒服。而金日成提出的第二套方案,压根就不在中国的考虑范围里头。

【25万志愿军该如何安置?】

在撤回全部志愿军这事确定下来的那个时候,留在南朝鲜的中国人民志愿军人数还有多达25万。虽说这数目跟前些年刚签完停战协定时的志愿军数量比起来,已经少了好多好多,但这25万志愿军战士的规模,那可也不算小。

25万志愿军要怎么撤回到国内?撤回来之后又该咋安置?在正式撤军之前,这俩问题那是必须得讨论出个结果来的。当时,志愿军司令员是杨勇,总参谋长是粟裕,他们俩针对这两个问题给出了很重要的建议,而且这些建议最后都被采纳了。

1958年1月28号那天,杨勇给彭德怀递上了一份报告,报告里讲了他自己的一些看法和提议。在这份报告当中,杨勇主要说了两点看法和提议:

第一点,提出撤军行动得分批来开展。在3月中旬着手进行第一批撤军,首先把第16、23军撤回来。之所以这样安排,是因为第16、23军处在一线位置,先把这两个军撤掉,能更迅速地让“联合国军”察觉到。一方面,可以留意“联合国军”会有啥反应,要是没导致局势出现变动,那就接着撤后面的部队;另一方面,要是“联合国军”有啥反常行动,还没撤的志愿军仍旧具备抵抗的能力,完全能够给第16、23军争取到回来支援的时间。

其二,杨勇提出了“第19兵团与济南军区合并”这么个建议。对于这个建议,杨勇给出了两点理由。一方面,这样做能够“让济南军区的机构得到充实”;另一方面,志愿军的一级机关比较特殊,是实实在在经过战争磨炼的,有着非常丰富的指挥经验以及实战经验,并且“干部的素质也不错,机构也还算完备”。

要是把第19兵团以“机动的指挥机关”这种形式和济南军区合到一块儿,既能确保机构有独立性,又能“应对突发的状况”。

实际上,对于第19兵团回国之后要怎么安排这事,除了杨勇提出来的“和济南军区合并”这种建议之外,还冒出来过另外两种方案。其中一个方案是原来的志愿军司令员兼政委邓华提的,就是要在长春搞一个吉黑军区;还有一个方案就是“和沈阳军区合并”。

杨勇在那份报告里,同样说到了这两种方案,还针对它们发表了自己的见解。杨勇指出,“在长春设立吉黑军区”存在两点有利之处:

其一,要是设立吉黑军区的话,好处就是离朝鲜比较近,不管朝鲜那边出现啥突发状况,都能够随时去应对。

第二点,东北在那个时候,部队的数量特别多,相应地,训练方面的任务也就特别重。要是能成立吉黑军区的话,那就能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东北部队所承担的训练任务。

不过这方案也存在一定的局限之处,杨勇在报告里直截了当地讲出了他自己的看法,依他来看,这方案的不足之处同样有两点:

其一,吉黑军区得以建立起来,虽说它在面对朝鲜那边出现的各类情况时,是能够起到有效应对作用的,可它存在一个局限之处,那就是吉黑军区就只能针对朝鲜这一方面的情况来处理,在机动性这块是有所欠缺的。

第二点,东北地区向来是被当作一个整体来看待的,它属于同一个战役方向。在东北已经设立了沈阳军区,要是再去搞个吉黑军区的话,那必然得把东北地区的兵力划分给两个不同的指挥机关。到那个时候,不管是从实现统一指挥这个层面去考量,还是依照当时想要精简军费的这种趋势去分析,都会存在一些不利的情况。

杨勇弄的那份报告挺有想法的,讲问题讲得头头是道,有理有据的。彭德怀瞅完这份报告后,就直接把它转给毛主席看了。到了2月3号,毛主席看完报告,没立刻表明啥明确态度,就在报告上写了十个字批示:“退彭德怀同志。此件看过”。

毛主席看过杨勇报告四天之后,在2月7号那天,总参谋长粟裕又弄出了两份方案,这两份方案全是有关志愿军回国之后咋部署以及咋撤军的事儿。接着又过了6天,到了2月13号,第143次军委会议正式开始举行了,这次会议主要商量探讨的内容就是志愿军撤回国内的部署方面的问题。

在那次会议当中,彭德怀把自己心里的想法讲了出来,就是“一线安排的兵力别弄得太密集”、“能不新建营房就尽量别建”。

《粟裕年谱》里有记载,那次会议到最后是采用了粟裕提出来的第二套方案。而关于撤回国内的志愿军安置这块儿,是按照“先撤回来的部队安排在东北驻扎,之后撤回来的部队就驻在华北,最后撤回来的部队安排在华中和四川驻扎”这么个安排来进行的。

那会儿在朝鲜驻扎着志愿军的五个军,加起来一共是25万人,这五个军分别是第1、16、21、23、54军。关于这几个军分批撤回国内的事儿以及回国之后咋安置,都已经安排妥当了。那这时候就有个问题了,到底哪个军先撤回来,哪个军又在后面撤?

中央军委琢磨这事儿的时候,采用了杨勇之前在报告里提到的一些建议,最后定出来个“先前沿,接着是西海岸,最后是中间”的方针。为啥这么定?一方面,先把一线的军队撤了,能让撤军的影响更大;另一方面,最后撤中间的部队,要是遇到啥突发情况也好应对。这些理由和杨勇在报告里讲的看法大体上是一样的。

1958年的时候,中国人民志愿军从朝鲜撤回来,是分成三批来完成的,总共撤回来的志愿军有25万人。其中第一批撤回来的有8万人,第二批撤回来的是10万人,第三批撤回来的则是7万人。等到最后一批志愿军都回到国内后,差不多就达成了之前中朝两国预先定好的目标。这整个撤军的过程里,有商讨怎么撤、要做好保密工作、还得安排部署各项事宜等等好多事儿,不过总体来讲,进行得还是挺顺利的。

1958年10月25日,拉着志愿军回国的最后一趟列车开动了,开始往国内走。战士们大声唱着“雄赳赳,气昂昂……”那首歌,这场景和当初进朝鲜的时候有点像,可这次不一样的是,这是要和朝鲜人民分开了,而且还是打了胜仗回国。

志愿军战士乘坐列车跨过鸭绿江,之后又经过凯旋门,就这样,最后一批志愿军战士成功回到了祖国的怀抱,还受到了当地百姓的热情欢迎。

我找了好多资料后,终于差不多搞明白从朝鲜最后撤回来的那五个军的志愿军战士,回国以后都被安排到哪儿去了。能查到这些以前严格保密的信息,主要是因为现在好多当年的秘密都已经公开了,在这儿说一下这事,也算是给文章弄个相对完整的结尾吧。

根据《中国人民志愿军历史上的27个军》所记载的内容来看:

第16、23军回国之后,就被编入到沈阳军区里头了。它们驻防的地方,主要是在吉林还有黑龙江这两块儿,不过并没有在长春搞出个吉黑军区来。

第54军回到国内以后,没在东北耽搁,径直就奔四川去了,驻扎在重庆。

第21军回国之后,就被编到北京军区了,驻扎在山西。

第1军回到国内后,就归武汉军区管了,在河南开封进行驻防。

到这时候,志愿军从朝鲜撤回国内的事儿已经圆满完成,而且所有人都被安置得妥妥当当的。每一位志愿军将士可都是新中国的大英雄,在新中国刚成立那会,他们拿命去筑起一道防线,狠狠地抗击了美国侵略者,就因为这样做到了“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咱们才能过上现在这样的好日子!

向先辈们致以崇高的敬意!先辈们是无比可爱的人,也是人民心中的英雄!

《粟裕生平经历逐年记录》

《中国人民志愿军有过27个军的历史情况》

《张闻天在1900至1976年间的年谱》

《毛泽东在1949年至1976年期间的年谱》

查看更多

推荐文章